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首页  
  • 图片新闻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 文章作者:张苒 浏览: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两会开幕盛况,热议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

校党委书记陆林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大幕开启,这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盛会,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的盛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的盛会。收官之年、规划之年、重要一年,标注着机遇与挑战的不同寻常。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瞄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打造服务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学科高地。紧扣“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与区域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加速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从“纸面”走向“地面”。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度,增强人才平台的集聚力、人才项目的牵引力、人才活动的吸引力,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安工大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曾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既是党中央对教育的战略擘画,也是高校服务国家需求的行动纲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倍感振奋,更觉责任重大。我们将以党建引领育人全过程,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紧扣国家急需领域,加快布局一批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征程上,我们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以党建引领铸魂,以创新驱动赋能,以人才强校固本。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学生工作部部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赵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指出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围绕学校就业创业“十个一”工作要求,持续开展针对性的促就业工作举措;加快构建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奋力书写2025届就业创业工作新篇章。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沈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作为一名高校人才人事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引进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力度,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扎实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校内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从教师成长规律和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国内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智慧,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教务处处长孔辉表示,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对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了部署安排,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认真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聚焦培根铸魂,深化五育并举融合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聚焦创新能力培养,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场景落地,探索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聚焦支撑引领,优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教育服务战略急需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典范;聚焦创先争优,推动学校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第二步”发展战略开好局、起好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力量。

信息化处处长徐宏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谋篇蓄势的关键节点,全国两会隆重召开,擘画蓝图、凝聚共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引领发展,协同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我们肩负着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将以“数字筑基、智能赋能”为主线,紧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稳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重塑高等教育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支撑。

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璐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再次释放出强烈的创新驱动发展信号,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工程研究院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盘活科技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协同发展;聚焦制约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实现“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跨越,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文兵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过往成就,科学擘画未来蓝图,我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报告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组织全院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将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到推动学院发展的实际中,促进党建思政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机械工程学科作为制造业核心领域,必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于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我们要根据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瞄准建筑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机遇,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冶金行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冶金固废制备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和高性能结构体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与控制、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研究,力争在土木建筑领域一些新装备、新材料、新结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突破,解决冶金行业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为地方经济和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钱付平表示,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能源与环境领域置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的硬性目标,通过能耗强度约束、清洁能源转型、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修复创新四大维度,明确了当前及未来的热点方向,为全社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这一规划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深切期盼,更通过系统性布局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建设高校,我们将全力实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能源与环境学科专业人才,发挥学科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全社会绿色转型。

冶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丁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阐述,以及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系统性部署,与我在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减排等领域的研究高度契合,给予我极大的触动和启示。当前,冶金行业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节点,环境压力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个人的研究工作绝非孤立地学术探索,而是承载着推动行业变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我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为冶金行业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本科生柴梦雪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使命,我们既是法治建设的见证者,更应成为基层法治生态的“修复者”,要用专业知识弥合制度理想与现实落差的裂缝,让法律不止于条文,而真正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工具,用法律去兜住民生底线。(整理:张苒 审核:黄敏 王菁)

 
 
 

下一条:我校学子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