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制度汇编 > 教学学生管理 > 正文
制度汇编  
  • 教学学生管理
关于印发《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5日 文章作者: 浏览:

办〔201717

各院(部),行政有关部门: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强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及建设标准

   

                     安徽工业大学办公室

201745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强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专业设置与调整

第二条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特色,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三条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第四条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已列入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专业,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办学基础和条件、有相关学科专业依托、能体现我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相关专业,尤其是要密切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的联系,扶持、培育国家和地方急需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紧缺人才培养。

第五条  新专业设置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符合学校和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思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

2.有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

3.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4.有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5.具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6.具备该专业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六条  新专业设置审批程序

每年6月初,教务处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发布新专业申报通知,各学院按照要求向教务处提交相关材料。

教务处汇总相关材料,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报校长办公会研究审议,通过后进行校内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教育部本科专业管理平台公示一个月。公示结束无异议后,学校以公文形式将专业申报材料上报省教育厅审批。

第七条  新专业申报(含专业备案)应提交的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需说明申请设置新专业的理由,包括国内外相同和相近专业的设置情况、国内市场对拟设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具备的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条件、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条件、可行性论证等相关情况。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或审批)。

3.拟设专业的培养方案。

4.拟设专业的建设规划。

5.拟设专业的骨干教师介绍和师资状况说明。

6.其它有关材料。

第八条  学校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社会需求量少、专业建设情况差,经整改后仍然没有起色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

第三章  专业评估与认证

第九条 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专业的评估与认证工作,分析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向学校提交措施建议。

第十条 专业评估与认证分为校内专业评估、省级专业评估和国家专业认证(评估)。凡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须及时进行校内专业评估,符合要求的专业应积极申请开展国家专业认证(评估)。

第十一条 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步骤:

1.自评自建:各学院(部)组织开展专业自评自建工作,按要求完成自评报告,连同相关附件材料报教务处;

2.专家评估:教务处选定专家开展评估,专家组在审阅自评材料、听取专业建设报告、查看教学档案、召开座谈会、听课及现场考察等的基础上形成考查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出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

3.评估整改:专业评估现场考查结束一个月内,各学院(部)应制定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报送教务处。整改方案要针对专业评估意见和建议制定,并纳入专业建设。

第十二条 校内专业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估结论将与专业建设投入、招生计划安排、学院(部)考核等挂钩,作为学校规范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的重要依据。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将限期整改或限制、停止招生。

第四章 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

第十三条  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与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专业特色等,具体建设内容和标准见附件(《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及建设标准》)。

第十四条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制订和调整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既要依托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持学校整体优势,又要着力建好新专业和其它专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十五条 学校实施专业建设的专项计划,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如新专业建设计划、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等。

1.学校负责专业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评选、经费划拨、检查验收等工作。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的要求组织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的推荐、建设及管理。

2.学院负责制订院级专业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推荐参评校级及以上专业建设项目。按照各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要求,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并接受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评审。

3.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负责落实专业建设项目规划,开展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

4专业建设项目每年由学校发布申报指南,学院组织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并报分管校领导同意后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如无异议,正式立项建设。

5.获得专业建设立项项目,学校教务处将与专业所在学院签订任务书。

6.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专业建设项目年度检查和评估验收,对未达到建设要求的项目,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取消其建设资格。并视情况追回建设经费。

7国家级、省级专业项目年度检查和评估验收的建设要求等按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实施。

第五章 资助与奖励

第十六条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专业认证评估,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质量要求的调研,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软件购置,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新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专业实行项目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建设经费下拔、使用和管理按照《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工大〔2013134号)文件执行。

第十七条 对获得专业建设计划的项目和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学校将进行奖励,具体奖励按照《安徽工业大学教学成果(项目)奖励办法》(安工大〔201344号)文件执行。

第六章  专业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专业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院是建设的主体,实行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第十九条  教务处是学校本科专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学科办公室起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对各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提出新增设或调整专业的建议,组织新专业申报工作;组织各类各级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

第二十条  学院是本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结构调整要求,制定本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及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学院各类各级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学校专业评估的要求组织开展专业检查评估。

第二十一条  专业负责人按照学院的要求,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专业负责人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责任意识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由学院负责聘任。

第七章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安徽工业大学专业建设工作条例(校办〔200316)废止。


附件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及建设标准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分值

1.定位与目标(15%)

1.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1 专业发展定位

2

1.1.2 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其依据

5

1.2专业建设规划

1.2.1 专业建设规划与举措

3

1.3培养方案

1.3.1 培养方案制定、执行与调整

5

2.师资队伍(15%)

2.1数量与结构

2.1.1 专业教师数量与结构

3

2.1.2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规划

2

2.2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

2.2.1 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2

2.2.2 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

2

2.2.3 教师科研及促进教学

1

2.2.4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3

2.3教师发展与服务

2.3.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

3.教学资源(20%)

3.1教学经费

3.1.1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

3.2教学设施

3.2.1 专业实验室、资料室建设

4

3.2.2 教学信息化建设

1

3.3课程建设

3.3.1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1

3.3.2 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

3.3.3 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

3

3.3.4 教材建设与选用

2

3.4实习基地

3.4.1 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

3

3.5社会资源利用

3.5.1 合作办学与社会捐赠

1

4.培养过程(20%)

4.1教学改革

4.1.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规划与执行

1

4.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

4.2课堂教学

4.2.1 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3

4.2.2 教学方式与方法

3

4.2.3 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2

4.培养过程(20%)

4.3实践教学

4.3.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

4.3.2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2

4.3.3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

2

4.3.4 毕业设计(论文)

2

4.4第二课堂

4.4.1 第二课堂建设与执行

2

5.学生发展(20%)

5.1生源情况

5.1.1 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3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5.2.1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1

5.2.2 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1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 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

5.3.2 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

5

5.3.3 学生体质测试

1

5.3.4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2

5.4就业与发展

5.4.1 毕业生就业及深造

3

5.4.2 用人单位评价

2

6.质量保障(10%)

6.1质量保障体系

6.1.1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

4

6.2教学质量监控

6.2.1 教学质量监控及执行

6

合计:

100

特色项目(加分项≤5)

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本专业特有的、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的特色和优势项目。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分值

参考标准

1.定位与目标(15%)

1.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1 专业发展定位

2

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有相应的学科依托。

1.1.2 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其依据

5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专业发展定位;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质量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及标准的依据充分。

1.2专业建设规划

1.2.1 专业建设规划与举措

3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符合国内外发展与改革趋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科学合理,措施得力,实施有效。

1.3培养方案

1.3.1 培养方案制定、执行与调整

5

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原则意见要求,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办学特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及学分学时设置合理,课程各模块比例设置科学,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

2.师资队伍(15%)

2.1数量与结构

2.1.1 专业教师数量与结构

3

专业教师数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2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60%,受本专业系统教育(含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30%,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备工程或行业背景及实践经历;专业负责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业学术水平高。

2.1.2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规划

2

有明确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执行好;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教师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2.2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

2.2.1 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2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及措施;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从严执教;教风优良,学生普遍反映好。

2.2.2 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

2

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有校级及以上立项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并取得实际成效;近四年专业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人均0.5篇以上。

2.师资队伍(15%)

2.2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

2.2.3 教师科研及促进教学

1

积极参加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

2.2.4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3

有保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政策措施;教授、副教授每年独立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95%;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比例≥90%;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2.3教师发展与服务

2.3.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

有明确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计划,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执行好;专业教研室坚持开展间周一次的教学研讨或教学观摩活动。

3.教学资源(20%)

3.1教学经费

3.1.1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

有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经费满足专业建设需要,使用率高,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3.2教学设施

3.2.1 专业实验室、资料室建设

4

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能够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专业资料室图书资料丰富、品种齐全,满足教师借阅、学生学习需要。

3.2.2 教学信息化建设

1

专业网络资源及数字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有效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效果好。

3.3课程建设

3.3.1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1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执行效果好。

3.3.2 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

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中至少有2门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视频公开课程。

3.3.3 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

3

课程教学大纲齐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执行情况好。

3.3.4 教材建设与选用

2

教材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教材建设和选用按照学校的制度文件严格执行;能结合实际编写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有一定数量的获校级及以上奖励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80%,选用优质教材的比例≥50%

3.教学资源(20%)

3.4实习

基地

3.4.1 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

3

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利用情况良好。

3.5社会资源利用

3.5.1 合作办学与社会捐赠

1

有合作办学规划及举措;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中取得成效;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

4.培养过程(20%)

4.1教学

改革

4.1.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规划与执行

1

总体思路清晰,规划合理;配套措施有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工作积极性高;有一定数量的教改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好。

4.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有成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区域发展的需求,体现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要求。

4.2课堂教学

4.2.1 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3

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2.2 教学方式与方法

3

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效果好。

4.2.3 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2

考试组织管理规范;积极开展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推进教考分离、流水阅卷等改革。

4.3实践教学

4.3.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

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各环节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保障机制。

4.3.2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2

实验教学内容符合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实验内容更新,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效果好。

4.3.3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

2

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有保证;严格按照实习教学管理规定组织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好。

4.培养过程(20%)

4.3实践教学

4.3.4 毕业设计(论文)

2

格执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难度、分量适中,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由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符合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

4.4第二课堂

4.4.1 第二课堂建设与执行

2

第二课堂体系完善、内容丰富、任务明确,保障机制健全;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效果好。

5.学生发展(20%)

5.1生源情况

5.1.1 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3

近三年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70%,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转专业转入率较高、转出率低。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5.2.1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1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沟通机制健全,指导队伍配置合理,工作制度完善,措施得力;学生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效果好。

5.2.2 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1

建立有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学生对专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高。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 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得力,效果好;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风、考风好。

5.3.2 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

5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研究实践成果及在各级学科竞赛获奖,获得各类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较高;近三年毕业率≥90%,授位率≥90%

5.3.3 学生体质测试

1

近三届毕业生体质测试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3.4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2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健全;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满意度高。

5.4就业与发展

5.4.1 毕业生就业及深造

3

建立有毕业生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制度;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0%,就业质量好;考研录取率高。

5.4.2 用人单位评价

2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整体评价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6.质量保障(10%)

6.1质量保障体系

6.1.1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

4

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效果好;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教学运行平稳有序;专业负责人职责明确,专业建设与管理完成情况好。

6.2教学质量监控

6.2.1 教学质量监控及执行

6

建立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效果好;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质量信息统计、分析、评价、反馈机制;建立了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及持续改进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专业教学档案完整齐全、管理规范。

合计:

100

特色项目(加分项≤5)

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本专业特有的、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的特色和优势项目。

注:本方案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1项(其中标注为核心指标,共11项),主要观测点共41个,每个观测点给出了对应分值,总分100分。

 
 
 

上一条:关于印发《安徽工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安徽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的通知